发布者:贵州董酒股份有限公司 时间:2021-06-03
中医中药,是“5000多年文明的结晶”“打开中华文明宝库的钥匙”,同时也是“凝聚着深邃的哲学智慧”“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”。
近年来,中医中药为国民健康起到巨大作用,其发展也受到国家高度重视,出台了多项政策方针,助推中医中药的发展。
在中医中药理论与实践的传承中,酒的作用举足轻重。古代的“醫”,上半部是“殹”,是指治病时的扣击声,下半部分的“酉”,则是指医疗用的酒,可见酒对于中医的重要性。两千多年前,酒就入选中医古典名著《黄帝内经》,被列“汤液醪醴论”,酒的作用和制作材料得到专门论述,后续《千金要方》《金匮要略》等著名医典均对酒的应用广泛提及。
从酒在中国的历史发展中,存在诸多以中医中药理论指导酿酒的实践案例。最典型的酒种即是董酒。在传承中,董酒一直以健康作为其重要的特点,董酒也被业内誉为“白酒界的老中医”。
那么,白酒何以健康饮用?董酒的健康性又如何体现?我们从中医中药的角度来考量董酒,就会发现,董酒虽为酒,却是从中医中药发展而来,因为其健康性与中医中药所遵循的“道法术”高度契合。
本草的使用,是中医的重要治疗技术手段之一,董酒的健康性同样以本草的使用为基础。根据传承下来的《百草单》和《产香单》两张古方,董酒制备大曲要添加40余味本草,小曲则要添加90余味本草,并经过严格配伍。董酒以“董”为名,也是基于此。“董”本意即为草名,上下结构分开,成为“重草”之意,与其百草入曲的工艺特点相呼应。
应用现代科学对董酒的研究中,江南大学研究团队发现从董酒中可以检测到52种萜烯类化合物,总量在3400~3600μg/l,居中国白酒之首,是葡萄酒的3到4倍。萜烯类化合物是具有普遍认知的健康类物质,具有广泛健康价值,有调节血糖浓度、降低血脂和血压、杀虫杀菌、活血化淤、消炎镇痛、消肿解热等诸多功能。
对于董酒酒体中含有大量萜烯类物质的解释,研究归因于董酒“百草入曲”的工艺环节,因为萜烯类化合物作为具有较强香气和生理活性的天然衍生物,大量存在于植物本草之中。
中医在治疗方法之中格外强调稳态的重要性,将人体的生理机制归结为“阴平阳秘”,认为阴平阳秘便是机体最佳的稳态,也正是《中庸》的“中和”状态。这种状态一旦被打破,机体便出现疾病。如《伤寒论》中所云:“阴阳自和者,必自愈。”
从董酒的整体工艺环节来看,中医这种辩证平衡的治疗方法,同样贯穿其中。董酒几乎每一个工艺环节都蕴含了这种智慧的实践。最明显之处就是董酒集合大曲酒和小曲酒的工艺特征,采用大曲、大窖池酿造香醅,小曲、小窖池酿造酒醅,最后以酒带香串蒸而来。因此,董酒也被称为“串蒸鼻祖”,由此,董酒就融合大曲酒和小曲酒的双重优势,一大一小之间形成了平衡。
再如,董酒的窖池为业内唯一的碱性窖池,但董酒的酒体却以高有机酸为特征,一酸一碱之间又形成了平衡。正因为这样的工艺智慧,再加上百草入曲的复杂配方,使得董酒享有白酒界唯一的“国密”殊荣。
“治未病”是中医核心理念之一,在《黄帝内经》中明确提到“不治已病治未病,不治已乱治未乱”的观点,而后来,无论是药王孙思邈还是医圣张仲景等名医家均倡导“治未病”的实践。
孙思邈在论作中将疾病分为“未病”“欲病”“已病”三个层次,要求医生要“消未起之患,治未病之疾,医之于无事之前”。张仲景则强调,要看清邪位浅表时治病的重要性。在“治未病”措施方面,“食治”作为重要的实现手段,被频频提及。《千金要方》就有观点倡导“食治”的功能,“夫为医者,当须先洞晓病源,知其所犯,以食治之。”
董酒虽然在制曲环节添加了严格配伍的130余味本草,但以酒为媒,仍然属于“食治”的范畴,起源于“药食同源”的思想,董酒自创立以来,一直推崇“治未病”的正道之功,即“董道者,正道也”,倡导更健康的日常饮食和习惯。
在现代社会中,中医“治未病”的理念,被更为广泛地推及。不仅是中医,西医也认为,随着市场经济竞争机制的趋利化,价值观念的物欲化,人与自然环境的非协调性倾向,从而导致人们“社会心理”疲劳的困惑态、心绪浮躁的失衡态和生理气机的病患态,综合成为似病非病的亚健康状态,已经成为普遍现象。
应对亚健康状态的方法,内在“食治”配合外在“保健”,成为生活优选。
随着现代人们饮酒应酬习惯的加剧,饮健康的酒、在饮酒中汲取健康有益成分而非为身体制造负担,正成为需求趋势。
董酒提出“更健康的高端白酒”的价值诉求,以传统中医中药的重用本草之术、辩证平衡之法、治未病之理念,在现代生活中继续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,在中医中药中砥砺传承,在大健康产业里发扬光大。